景點介紹
佛學院 | ||||
|
||||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人所眾知,其掩映在叢林深處的普陀佛學院卻鮮為人知,而佛學院中的女眾(尼姑)預科、研究班更為世人難以涉足!2001年9月25日,經浙江省有關部門特批,美國、荷蘭、香港及大陸的少數媒體獲準采訪半小時。 普陀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觀世音菩薩應化道場,名馳遐邇,譽滿全球,千余年來歷久不衰。“文革”中,蒙受了十年劫難。撥亂以來,在黨的宗教政策光輝照耀下,德高望重的妙善大和尚率眾還山,統理全山教務。重振宗風,再度輝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妙善大和尚深知:振興佛教,重在人才。他在陸續興復全山二十余座寺庵的同時,便著手籌建普陀山佛學院。在舟山市政府宗教部門指導下,于一九八七年由普陀山佛教協會組成籌委會,提出以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能夠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具有中高級佛學理論基礎,對天臺宗有一定造詣,獻身于佛教事業的年輕僧伽為辦學宗旨。經過一年時間的籌備,起草了《普陀山佛學院組織大綱》、《教學計劃》、《招生簡章》和《佛學院規章制度》等四個文件。于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召開佛協理事擴大會議,討論通過,并經省教委批準正式成立浙江省普陀山佛學院。院址設在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大師出家地、普陀白華山麓的福泉禪林。妙善大和尚出任院長,悟道、道生、圓真和佛協秘書長王德明居士任副院長。圓真法師兼任教務長,福泉禪林監院華證法師兼任總務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為學院書題銜牌。同年三月二十二日第一屆預科班招收學僧三十余名正式開學了。中共舟山市委統戰部、宗教處、舟山市教育委員會等領導出席了開學典禮;《舟山日報》、《浙江日報》以及香港《內明》等報刊還作了專題報道。從此,浙江省第一所培育佛教人才的“搖籃”在海天佛國誕生了。 九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吹拂神州大地。國家在前進,時代在召喚。一九九二年春天,《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趙樸初會長在會上精辟地分析了培養佛教人才還遠不能適應當今年內佛教事業發展需要的嚴峻形勢,強調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為了加快培養人才的步伐,學院以“上海龍華會議”精神為契機,憑籍普陀山佛協管理體制“三統一”的優勢,在精力、財力上對學院方面進行傾斜。經過幾年的努力摸索,促進學制的不斷升格,至一九九六年改原來的預科兩年、本科四年,為預科三年、本科三年、研究班三年的“三三制”格局。課程設置:佛學課占百分之七十、文化課占百分之三十。正科班、研究班以天臺教觀為主課,側重培養天臺宗的傳燈專業人才。從而,使學制由初級單一向綜合性發展;從欠缺不全到初步完善。班級從1個增至5個;學僧從3 0人增至200人。十年中,預、正科學僧共學完了45門課程,畢業生350人。正科班兩期畢業生還撰寫了82篇天臺宗論文。他(她)們畢業后,有的往海外弘法,有的出國留學深造,有的應聘他校任教,有的則掩關潛修。而大多數皆留在本山充實學院師資或擔任各寺庵主要執事。 隨著學院教學的不斷發展,師資隊伍和質量也日益壯大和提高。現有教師由創建時的5人增至41人。有治學20余年,教學經驗豐富的白光老法師;有從事天臺教觀研究深有造詣,現任研究導師的沈仁巖老居士等。許多從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畢業的青年法師負笈進山,次第登上了教學講臺。同時,還聘請大專院校退休的高級教師講授文化課程,一支老中青結合,富有治學經驗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十年來;特別是“上海龍華會議”后學院堅持“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方針,配備學監和班主任,加強學與修的管理,制訂上殿、過堂、修觀、念佛以及僧儀,僧紀一系列管理制度,堅持分項逐日登記,按月公布,期末評比,并作為升級,畢業考核的內容之一。通過全院師生的齊心協力,學修并進蔚然成風。每逢觀世音菩薩圣誕全體師生以虔誠的心情,肅穆的僧儀,三步一拜朝禮佛頂山;女眾班學員利用寒暑假期間,齊集觀音洞舉行“法華七”、禮拜《法華經》四十九天;圓具的學僧,還堅持每月朔望誦戒。學僧們用自己的雙手開辟一塊四百平方米的耕作園地栽瓜種菜,灑下自己的汗水。他(她)們在聞思修“三慧 的熏陶下,一代傳燈新人,正茁壯成長。 回顧昨天,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妙善院長高瞻遠矚繪制了一幅跨世紀的辦學藍圖,即一院帶五校,形成“一枝發五葉”的格局:一分校設在院部所在福泉梯林,為男眾正、預科班;二分校設在隱秀庵,為男眾學戒堂,作為男眾班生源的基礎;三分校設在臨安普照寺,為男眾天臺宗研究班;四分校設在正法講寺,為女眾正、預科班;五分校設在伴山庵為女眾研究班。這樣,從學戒堂至研究班構成了從通才到專才的教育網絡,使學院向全方位,高層次穩步有序地發展。 正如《管子》云: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我相信:仰觀音菩薩慈光普照,仗妙善院長運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普陀山佛學院將會迎難而進,登峰造極,更上一層樓。 |
||||